从年初的“山西苹果滞销”、“安徽梨子滞销”、“新疆灰枣滞销”、“海南香蕉滞销”到年中的“广西荔枝滞销价格大跌5毛一斤没人要,果农一气之下当场踩烂”和“数万亩海南芒果滞销,价格暴跌仍无人问津。”
市场机制下的滞销祸首------丰产低质
作为农业大国,丰收自有农业开始就是美好与希望的代名词。近来种植户们也发现,丰收不等同于赚钱。主要是因为跟果商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,追求的不是吃得多,而是吃得好,追求的是质量。低质量农产品失去市场,一到丰年,某种水果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,品质高的产品先受到青睐,低品质农产品供大于求就成为常态,导致果贱伤农事件频发。
质量与品质的抉择
但能让种植户们放弃高产吗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丰收也可以说是种植户们追求的至高目标。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的原因是什么
1.信息不对等
农户与果商、农产品加工企业、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等,使得农户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,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,水果生产消费时间空间上的分割,更是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等。另外一方面,果农一边贱卖水果的同时,消费者却在高价吃水果,果农无法决定市价,经营销售受制于人也是导致果贱伤农的原因之一。
2.缺乏组织化
中国的果农大多是分散、封闭经营的,缺乏组织化管理,很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生产,造成某一作物、品种集中上市,造成市场供过于求,价格下跌。
3.跟风效应
当某种品种效益好、产量高,给小部分农户带来利益后,一大批农户会跟风种植,像是近年来被疯狂扩种的沃柑,这也必然使某个品种价格在历经高峰过后渐跌谷底。
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提高品质
盲目追求产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是丰收却卖不出高价的主因,果实品质差,是丰收年份伤农的主因。想要改变这种局面,从宏观角度来说,要让农户们转变观念,拒绝各自为战,跟风盲从。让农户组织化、规模化进行生产。从微观角度,提高种植管理水平,提高产品质量,特别是在提高作物货架寿命,延长保鲜期方面做好工作(提高果实品质,用微补盖力),从而提高水果的销路与价格。让原本能在省内销售的商品能运送到全国甚至出国,让原本只能在地摊出售的商品卖到货架上。